牌樓-牌坊-石牌樓石牌坊的樣式有區別嗎
發布時間:2013-07-31 00:00:14 閱讀:7033
牌樓是什么?牌樓,形式上一看就比坊要厚重復雜很多。牌樓顧名思義,起碼是兩層三腳四足以上筑物,上方斗拱檐屋,下面可以通行的有頂樓樣。目前,北京最為顯著的牌樓,肯定首推“前門—正陽門”了。從性質上看,位于天安門廣場南端42米高的正陽門擁有飛檐三重,閣樓兩疊,箭窗四層,儼然是中國版的“凱旋門”。因為早在元代建設這座“麗正門”之際,其中洞的品性和規格,就是專門通行皇上的“國門國道”。
牌坊是什么?牌坊,外觀形態尤其是直觀樣式頗似牌樓的單體建筑,一般只有單枝立柱,而無縱深跨度。舊時多用來表彰忠孝節義的名家人物,國內這類代表性建筑的統稱有“功德牌坊”、“貞潔牌坊”、“三元牌坊”、“百歲牌坊”之流。牌坊通常用石料或木料建成,也稱為石牌坊、石雕牌樓等名字,一般以三門、五門、七門洞開。洞開的節數愈多、,其名其勢愈顯赫。有意思的是,牌坊洞開的節數,舊時不像今人特別喜用“六”這個數,《尚書·洪范》里面格外提及“六”的不幸:“折、疾、憂、貧、惡、弱”統稱為“六極”。舊時的價值取向反而看中“單奇”數目,像“一品清廉,,、“三陽開泰”、“歲寒三友”、“五福捧壽”、‘五子登科”
“七星高照”、“龍生九子”等。
其實正陽門中間的“通道”只是形同虛設,皇帝不來走,大門也不開。中國歷史上,走背字時的皇帝,沒有一個有心情是打正陽門“退朝”的。
自古以來的中國封建社會,從定義上看,是缺少什么尋找什么。孔子的“仁學”出現在春秋末期的“禮壞樂崩”的年代。孔子倡導“仁學”是為了找尋失落的‘禮”制。也就是“克己復禮”。孔子究竟要復原的是什么“禮”呢?
所謂“禮”,它囊括了飲食、起居、冠昏喪祭、嫁娶射御等整個社會生活。由于“禮”體現了社會生活中的組織結構原則和運行的程序機制,不論上下尊卑、親疏長幼,所有人際關系全靠禮制維系。如果出格違禮,便會招致不良后果。
“禮”既是社會基本單位—家庭的生活規范、家庭人際和諧的潤滑劑,沖突的調節器,也是政治生活的綱紀。從這個兒看,家禮與國禮又是相通的。再形象一些看的話,家禮的約束就是牌坊,而國禮制約則是豎起牌樓。
禮制的“三綱五常”當中,其層面起碼包含有“父慈、君令、臣共、子孝兄愛、弟敬、夫和、妻柔、婦聽……”
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有一個相當乖張的史實:越是窮鄉僻壤,越是陌途險路,那里的石雕牌坊就越是豪華規范,不可一世。比如享有“程朱閩里”牌坊圣景的皖南徽州,隨處可見“賢尚”、“妻節”、“慈孝”、“昌禮”一類貞節牌坊。在徽州的桑梓鄉土之上,宋明兩代遺留下來的貞節牌坊遙巡成群,落寞地矗立在凄婉的原野,大部分的四柱貞節石坊仿額上面,通常寫有“矢貞全孝”、“立節完孤”一類的敬辭。修坊的主旨,無非就是“餓死事小,失節事大”白勺禮教理學。與牌坊不同,石牌樓多數情況下修建在城鎮的“豪華”地段。
自石雕牌樓在城鎮的建筑中,不僅僅只是一種重要的象征和裝飾符號,現在更成為了民族建筑中的一種象征和標志。
版權屬于: 長城石雕 (http://www.openpad.cn/)
版權所有。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
其他人人閱讀了:
上一篇:石雕貔貅有公母之分
在線留言
留言記錄
-
暫無數據